中子源的作用是用中子轰击原子核引起裂变反应,因此原子弹的点火装置叫做“点火中子源”,虽然它只有乒乓球大小,却是原子弹的关键部件之一。没有中子源小球,产生不了中子,就不能发生核爆。当时,中子源材料由王方定课题组在老一辈科学家指导下经过上百次试验,已经研制成功了。
1963年年底,我带着4个人(王凌峰、刘雨林、郝金玺、晁富海)一行组成实习队,到原子能所李林(李四光女儿)研究室,与所里的王树人、李开嵩课题组密切合作,开始了攻关任务。
先加工球壳。刘雨林是志愿军战士,侦察排长,后来转业做了钳工。王凌峰是六级车工,从无锡调过来的。他们俩负责加工球壳。一开始选用的材质塑性比较好,用液压吹,像吹糖人似的吹个泡,留个口。但这种材料吹的壳不均匀,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后来又选用其他材料,先车出两个半球,球壳成形加工,公差、形状、尺寸精度都要达到要求。然后把两个半球粘结起来。两半球封的时候,工人师傅用毛笔一点点涂,涂一层,用红外线灯烤一烤,再涂一层,一层一层涂,涂多少层也是通过试验逐步摸索出来的。反复做了很多次试验,验证之后证明可以满足要求。
球壳部件做好了,粉末怎么填进去呢?小球的开口特别小,只有2、3毫米吧。大家想到了用震动的办法,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粉末填充震动装置。一做,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