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原在看报。记者 唐启胜 摄
1956年4月初,组织上安排我去西藏参加工作。要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工作、生活,让我既忐忑又期待。
当时,和我一起进藏的有37个人,大家都是第一次进藏。因为都是年轻人,大多数人除了担心身体能否适应高原气候外,更多的是期待。我们从济南出发,辗转三个多月,于1956年8月3日抵达拉萨。
进藏后,我被分到西藏干校(西藏大学前身)财务科工作。为了开展工作,学校招了大批藏汉学员,最多时达到2000多人。可是校园里仅有3座藏式小楼和2栋土平房,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学员只能住在帐篷里。那时候,拉萨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晚上在帐篷里睡觉,到了下半夜,被窝里没有一丝暖意,只能熬到天亮。
当时的拉萨,基本没有副食品销售,新鲜蔬菜和新鲜猪肉更是稀罕物,水果也是难得一见,粉丝、海带、木耳、黄瓜和罐头之类的食品更是非常奢侈的东西了。由于长期营养不好,我们中的很多人的指甲是向上翘的,形如小勺。
初到西藏时,对于当地的饮食习惯我非常不适应,觉得糌粑的口感与山东的大馒头差别太大,酥油茶更是难以下咽。单位有一位藏族同事每天都会带着一大壶酥油茶来上班,邀请我们一起喝。看着大家喝得津津有味,我也会尝一些,时间长了,醇香的酥油茶征服了我的味蕾,容易干裂的嘴唇也滋润了许多。不知不觉间,我深深爱上酥油茶。每次在食堂吃完饭,我都会打一杯酥油茶回宿舍喝。再后来,我还买了酥油桶、酥油,自己在家打酥油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