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祭最早有两种形式:蜡(zhà)祭和腊祭。蜡祭是岁终对农神的祭祀。《礼记 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此处的“八”是指八位与农业劳作密切相关的神灵。在岁末的十二月礼祭八神,用上田里所产之“万物”的祭品,是为了酬谢他们对农业种植的功劳与贡献,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
腊祭则主要是祭祀祖先。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这样解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在庇佑后人的层面上,祖先与神灵有着对等的意义。因为古时为农业社会,所以对后人的庇佑自然也包括农事这一项。
蜡、腊二祭,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日期也都在岁末冬季,所以到汉代时已经合二为一了。只不过当时这个举行祭礼的“腊日”并不固定,它随着政权兴替而变更,有过定在戌日的,也有过定在辰日、丑日的。
缘何在“八”
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是最早的关于腊日为某一固定日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而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在《荆楚岁时记》中,宗懔还说:“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里提到了行傩仪逐瘟疫的古俗,不过“金刚力士”乃是佛家之神,可见此时佛教文化与腊八节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