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
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
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
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
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 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