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方方日记》海外出版引起轩然大波,网上一片骂声,当然也不乏方方的粉丝给予同情和维护。这时,我才真正开始关注和了解到“方方”,是的,原本看名字以为的”方方“是个姑娘或小伙,不曾想作者原来是一位已经退休的65岁的老太太,而且真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曾担任湖北作协主席,这让我对”方方“更多了许多敬佩之情。
她写的是关于“武汉封城”这样绝对热点事件的日记,而且是分享给大众的公众号文章。网上千千万万的读者阅读后,理解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的,观点也会千差万异。其实每一篇分享给大众的文章都一定面临着”被评价“”被舆论“的现实,尤其这种在特殊时期对绝对热点事件的文字。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赞你者有之,骂你者亦有,没有足够好的心理承受力,说不定早就搁笔不写了。
本身,《方方日记》有这么多的阅读量期间就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觉得好,就该有人站出来说“实话”,也有人觉得不好,就像我们的眼睛不宜看到更多的污秽一样。各有各有的观点,但仅此而已。
单从网络写作分享来说,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能每天坚持伏案写作这么多的文字,她显然不是为利益,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价值的体现,这让人非常佩服。当然,她是一位职业作家,更有这方面的写作条件和能力。
其实,在疫情期间,我也偶尔从朋友圈读到过两篇《方方日记》,当时的感觉真的是悲壮。作家的写作功底显然不一般,同样的事件,在她撰写的日记中既让人读着可信,如一位邻人在拉呱聊天,又像是在读一篇小说,很容易情绪被感染。但我没有转发,因为有些悲情,在这个抗疫的特殊时期,人,需要的是即便面对死亡依然达观的状态,不能悲情,不可悲情,因为有那么多人仍在一线与病毒殊死搏斗,任何一丝悲情都不利于他们的战斗激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感觉有些悲情,但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它像一层层揭露伤疤一样,既让人感觉周围并没有你理想的那么好,又感觉如今的健康该是多么珍贵。其实,这样的文章并不多见。据说,疫情期间,《方方日记》有5000万的阅读流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从这个数据上看,《方方日记》确实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事情的转折点是在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方方日记》以多种文体在欧美出版,并重新定义为《武汉封城记》,再加上封面的言语,使方方一夜之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卖国贼”,甚至包括很多《方方日记》的粉丝也觉得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