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兵书《翠微北征录》之中,元代以后,十八般武艺的书法就流传更为广泛了,但是这一时期,兵书典籍中只是提到了十八般武艺,却没有细说是哪十八种兵器,这也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学者留下了一个谜团。到了明代,终于有人说出了是哪十八般武艺,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中首次提到:
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耙、绵绳套索、白打
同样,在明代朱国祯的笔记小说《涌幢小品》中,也将十八般武艺定于为这十八种,其中前面十七种为兵器,最后的白打,指的是散打搏击。
但是在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理解中,十八般武艺就应该是十八种兵器,他在《水浒传》中,提出十八般武艺应该是:
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但是施耐庵这样的安排,也有人质疑。质疑的点主要有这几个:铳、链、牌。后人把铳作为火器的名字,可是兵器中却从未听说过有叫做铳的。链和牌,在其他文献记载中,没有见过相应的记载。
后来十八般武艺又出现了九长久短的说法。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鎲、钩、槊、环
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这种列法,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那么现在,我们说着十八般武艺指的是: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曾经幻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我,现在只想安静做一个吃瓜群众,每天码码字,就可以了。
十八般武艺是指:刀、枪、剑、戟、鎲、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十八般武艺,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指使用各种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武艺发展的面貌。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指“刀、枪、剑、戟、鎲、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