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01
无论从医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每个人都会经历两次死亡。
从医学的角度,人的两次死亡分别是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的主要特征是神志丧失、心跳呼吸停止。
生物学死亡:临床死亡后,人体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细胞水平的生命活动,待这些细胞水平的微弱生命活动结束后,就进入了生物学死亡。
这是对一个生物人的死亡描述。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
作为一个社会人,也有二次死亡。
人的第一次社会死亡是与个体肉身相伴随的一切社会功能与属性的丧失。
人的第二次社会死亡是个体社会影响及其精神价值的彻底消亡。
02
中国有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又据说当今最受人追捧的人生境界是:你已离开江湖,江湖却还有你的传说。
这大概可以说明,凡人都存有一个“想告诉世界我来过”的本能与潜意识。
作为一个普通人,其个体影响的空间范围大多局限于亲朋好友同事故旧之间,影响的时间范围最多可及三四代之内。此后,便坠入茫茫的宇宙黑暗。
面对个体生命凋零的必然性,唯心主义宣扬灵魂不死,唯物主义追求精神不灭。
不死的灵魂进入六道轮回,轮回后的灵魂借助于另一个肉身得以重生,可重生后的灵魂与其前世灵魂却不存在精神上的相关性和延续性,所以这个灵魂显得比较虚无、比较缺乏意义,好似一股虚无缥缈的不带任何质地和内容的青烟。
由于语言、文字、绘画、音乐、建筑等人类文明形式的存在,使得人类的活动及其精神可以外化、显示、保存与传承,这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不灭的物质基础。
03
有人说中国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国家,但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佛道两教的神性光辉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儒教才是中华文明的主流。
中国人从来没有神话儒教的创始人孔子,从本质上说儒教也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关于治国理念和规范人伦的学说,这个学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二千多年中国文明的基调与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