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特殊情况除外),公务活动、会议的主持和发言,对外宣传(包括接受新闻采访、新闻发布等),接听电话、接待来宾来访、对外联系工作等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
同时,各地、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政策,在门厅楼道、办公室、会议室的醒目位置,统一摆放、张贴推广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宣传海报和标识标牌等,提醒提示干部职工坚持使用普通话。
《通知》还要求,要把普通话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经费对公务人员普通话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和合格测试,对未达到普通话等级要求的人员,要加强督促。
近两年四川话好像在网络中突然流行起来,是为什么?
首先呢,作为一位四川人,发表一下鄙人的见解:
第一,川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我们学校的北方人,虽然第一学期听不懂四川话,但是第二学期就很流畅地说川话。一般,同伴经常说mmp,那么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而且外国人来到四川,第一个词学会的通常是“瓜娃子”。
第二,四川人很多。在重庆没有分出去时,四川人口是第一,这样有利于川话地传播,人多力量大嘛。再加上互联网,川话地传播更为便利。
第三,嘻哈风地推动。川话的说唱很有个性,难免很多人模仿。比如“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你猜我猜不猜”。
四川话的发展历史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 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