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来人又不加思考,把孔子的有些吹嘘的个人成长史加以扩大化,扩大成了芸芸众生之人生的“普遍规律”,不管是谁吧,到了40岁,就“不惑”了。其实,活到七老八十从未有过明白时候的人海了,孔夫子吹出来的名言,和他自己的实情都不相吻合,推广到全民就更扯蛋了。 “惑”,是一种与健康心智相伴始终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没了“惑感”,那只是说明他失去了解惑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不是真的“不惑”。届时,其人倘若还自信,那绝非“客观自信”。健康、智慧的人生,始终存疑而不过敏,解惑不止而始终不至于走火入魔,待到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不惑”,或许就已经是个“老糊涂”加“老顽固”了。 我不否认心智发展和年龄、阅历有关。收集特别杰出之士的阅历、事迹资料加以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才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是由于他们在20岁时,就具备了40岁的人才能具备的经验与智慧。
这样,和同龄人相比,提前20年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若不出大的意外,自会步步领先、成就非凡。 人到40,心智发展到顶峰,成熟到熟透。尤其对40岁男人,大家使用种种溢美之词从不吝啬,他们等同于“年富力强”, 他们是“极品”,他们还是“一枝花”…..当然,这溢美之词只冲着成功者招呼,而对40岁的失败者,人们通常以漠视的方式,给予其无形而严厉的惩罚。 年轻若无特大失败,可以说“年轻没有失败”;40岁不再年轻,人到此时还在失败者之列,成功希望则越加渺茫。年轻人“没出息”,机会还有许多,而40岁还没出息,时不我待了。大器晚成者毕竟是少数, 40岁的年龄,对非成功人士就是一座大山;“生活40岁才开始”,此言对成功者才有正面价值,而对挣扎者来说,前瞻40岁人生转折点之后的 “下坡路”,则难免黯然魂伤。 人到40“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到最大时期,承重到最重阶段——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生活,因为失败到没家没妻小就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