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长期居高不下,3
月中国CPI
更是涨幅达到5.4%
,不仅如期“破五”,更创下32
个月来新高。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货币因素,比如输入性因素等,但笔者认为中国到了提出地租性通胀概念的时候了,因为这才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
被高估的输入性因素
近期通胀的升高似乎是输入性因素推动的,比如3
月份,
我国原油进口量仅上升了2.9%
,但进口总额却上升了37%
。铁矿石进口量上升了0.8%
,进口额上升将近60%
,大豆进口量下降了12.5%
,进口总额却增长了15.9%
。进口量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价格的变化。中国显然面临着非常高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但是输入性通胀并不能成为主因,实证检验表明很多情况下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下游制成品价格却保持相对稳定。比如过去几年,石油价格从20美元/桶上涨到100多美元/桶,可下游塑料制品价格却没有同步上涨;又比如,铁矿石价格上涨了几倍,可汽车价格还在下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传导到CPI之前,要过四道关:原材料成本价格传导系数;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企业利润弹性;流通环节利润弹性。原材料成本可以分摊到整个产业链上的不同生产环节企业共同消化。比如:假定原油价格上涨30%,该化工产业链上纵向有10个生产企业,每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或者每个企业利润被挤压3%,就可以消化掉全部30%的原材料上涨压力,这也是上游大宗商品涨价,下游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