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敏感化,较早地脱敏,较早地进入公共讨论空间,其得失就会得到较早地分析,错误会得到较早的纠正,就不会跑过了,跑到陷阱里去。等到政府发现问题的严重,开始调整政策,才发现,已经有点晚了。比如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当年12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
但是很快发现,符合条件的夫妻对生第二个孩子的反应,未如预期中的热烈,申请再生育的比例仅在13%左右,比预期的要少很多。生育意愿的大幅降低,很多人都不愿意多生,可能是决策层未曾预料到的,却是真实而残酷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群体的艰难抉择,是在生与养之间的利弊权衡,是一家的苦恼,是一个国的困局,是一个滞后的政策调整的无奈。
计划生育问题之所以长期成为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话题被敏感化,是基于对人口的错误认识,认为国家资源有限,人口多了是负担,难以承受,所以要从量上去控制。其实,人口是资源,不是负担,视人口多为洪水猛兽,这是因为社会不能让人创造出足以养活自己,甚至奉献给社会多余的财富,不能怪人口本身。只要让一个人发挥足够的创造力,说一个人连自己都养不活,岂不是侮辱人类的智商?
改革开放这三十多为什么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就是因为制度解放了人,解放了生产力,让人口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最重要的要素,在资源配资中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让中国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倘若没有庞大的人口,中国断然不会有如此大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