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山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福岛核事件级别较低没有必要恐慌 人们在对日本“3·11”9.0级强震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表示震惊和关切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在“核”上。那么,正常不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们会遭受辐射吗?辐射危害到底有多大?……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王铁山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娓娓道来。 记者: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3号机组相继爆炸后,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产生?
王铁山:
核电站爆炸后,必然会有放射性物质随气体释放,比如媒体提到的铯就是核裂变反应的代表性产物;同时,反应堆中积累的氚(具有放射性)等气体放射性物质也会泄漏出来,在环境中形成放射性污染。如果附着在物体表面,会形成外照射;如果通过呼吸、饮食的方式被摄入人体,会长期驻留并诱发各种病变。 记者:
谈到“核”,人们总是很恐惧,那么,人受到辐射后会有哪些症状?危害时间有多长?
王铁山:
放射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半衰期,因此,低剂量的放射性损伤有一个时间性,很难马上表现出来,如果只是皮肤受到外照射的话,会出现瘙痒、皮肤红肿等现象;如果是通过呼吸道系统吸入到身体内,就会在体内沉积,短期内无法观测到病症,但长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急性放射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甚至于癫痫、昏迷等症状,但前提是有一个照射量的积累过程。低剂量的放射性辐照,比如医疗上的X光照相,CT检测,都属于安全剂量范围。如果辐射剂量累计达到500毫希(mSv)以上,可能会导致白血病(血癌),慢慢死亡;如果累积量达到4000毫希,可短时间致人死亡。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