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武帝又下诏,让吴均撰写通史,从三皇(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伏羲氏、神农、轩辕)开始,一直写到南朝的齐。吴均完成了《本纪》、《世家》的初稿后,着手写作《列传》的时候死了。
吴均身后,留下不少著作,有:范晔《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二十卷,《庙记》十卷,《十二洲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从上边叙述,可以看出,吴均的一生,是坎坷不得志的一生;他有远大的理想,但是,由于出身寒门,仕途不顺;他是历史学家,但是著史垂名的愿望,没能如愿以偿。不难想象,吴均的人生,充满了失意和落寞。
3
这首《山中杂诗》,语言通俗易懂,无需注释。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有必要说一说。
《南史·吴均传》说吴均“文体峻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有人效仿他,号称“吴均体”。细读这首《山中杂诗》,的确可以看出吴均非凡的艺术造诣。有人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给出了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寓情于景、意境幽远、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之类的评语。我认为,这类评语基本上是似是而非,不得要领。
这首诗的最大好处是:景物之间重轻、虚实、巨细、远近、动静、虚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巨大张力,充满了反讽的力量。山——烟,一重一轻,一实一虚;竹——日,一细一巨,一近一远;鸟——檐,一动一静;云——床,一动一静,一巨一细。整首诗表现的山中景象,是怪异、扭曲、魔幻的,不是一个正常有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