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导致PPI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产活动的萎缩。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7.7%,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5.8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20.9%,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11.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4.9%。而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3%,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仅仅约0.1个百分点。而从行业看,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出厂等生产状况严峻的行业的价格下降幅度仍然居前,合计影响本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3.4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8%左右。PPI连续42个月处在“负时代”,而且降幅还越来越大,这几乎很清晰的透露出,受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剧烈下降以及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速下滑的影响,宏观经济的传统增长动力渐行渐远,从一些主要宏观指标来看,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出口以及“克强指数”,都在证明经济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减缓。
基于此,我们必须纠正一种严重的误判,就是中国的CPI在告别13个月的“1”时代之后,未来经济会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我们再次强调,如果剔除了猪肉、蔬菜以及蛋价的影响,中国的“核心CPI”甚至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即使不考虑PPI连续42个月的负数表现,按照经典的通缩概念,连续13个月处在“1”时代就是一种价格通缩的表现,加上PPI,则通缩几乎成了铁定的事实。考虑到未来几个月政策的调控,我们认为猪肉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而国际油价的下跌造成的输入性通缩的趋势会继续,同时,人民币的贬值效应造成了资本的加速外流,这都意味着,未来4个月对于中国而言,是通缩而非通胀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大敌。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仍当以刺激投资需求、通过降准降息加大货币供应而非开始收缩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