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注意到,温州作为浙江省距长三角中心上海最偏远的城市,温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却远不如杭州、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区。当地政府或企业认为,不缺少资金的温州没有必要引进外资,而资本本身就带有扩张性,温州资金的大量外流是正常现象。也正因此,温州不论从政府还是到企业,对于招商引资都没有兴趣,甚至没有类似“招商局”的部门,只有一个被闲置的“开放办”。
这就暴露出温州人的人性弱点,他们宁愿在其中互相拼杀,也不愿意尝试引进内资或外资。在温州,温州人与外地人格格不入,他们一般会排斥外地人进入温州办企业,即使当地企业,老板一般也不会启用外地人担任中高层职务,只要在温州企业呆过的外地人,就会深深受到伤害,他们得不到与温州人同样的地位。
温州模式这一次的危机不是产品质量,也不全是因为金融危机的传导,而是许多企业没有品牌、同行之间价格血拼,导致温州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只能依靠外贸的差价存活。温州经济为典型的“老百姓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具备很强的自由性,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比较弱,民营企业难以成规模、上档次,这样,很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化、大规模的经济竞争。
现在,温州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引发了人们对温州模式的又一次关注,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学习温州经验,而是提出了温州模式是否已走到尽头的疑问。其实,早在2003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在杭州举行的一次专家论坛上指出,温州模式在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因此,温州模式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有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