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氏是最早以“蜀”为族称的部落。在《史记》、《山海经》等史料中,还记载着一个最早以“蜀”为国名的国家,这也和蜀山氏有关。蜀山氏部落最早以“蜀”为号,后以“蚕”为号,改称蚕丛氏。资料说,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氏的“蚕”就是“蜀”进化而来的;自从古籍中出现蚕丛氏以后,原本出现在史料中的蜀山氏似乎就消失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唐•李白《蜀道难》)。
巴、蜀相连。巴国定都江州(今重庆)。此后巴国日益强大,开始蚕食蜀国的地盘。有学者推论,战争极有可能源于对食盐资源的争夺。前316 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从北方长驱南下的“渔翁”秦国,成了巴、蜀这两只“鹬蚌”之争的终结者。 “蜀道”的开通导致了秦国灭蜀的结果,但闭塞的地理环境依然是蜀地区隔以关中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历史上,巴、蜀从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巴蜀者,四川之谓也。
四川人称“天府之国”。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秦朝时蜀郡太守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从此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四川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