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阻止。
“焚山”,从古到今,放火或者山火烧山的案例很多,著名的,是东周列国志里记载的一段关于火的故事: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子推却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子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封绵山为介推山,敕令子推忌日禁火寒食,是为寒食节。最惨烈的,当属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那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这场大火不仅使得133万公顷森林资源,外加1个县城、4个林业局镇、5个贮木场受到严重焚毁,损失几乎超过200亿,而且死亡人数巨大。
“坑灰”,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余烬。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的事件。这是专制帝王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的野蛮行径。但事与愿违,前朝仅历二世便土崩瓦解。唐朝诗人章碣有《焚书坑》叹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类取那一把火的历程曾经走得非常艰难,可谁能够事先就知道这把火的利弊截然两判。烧掉秦宫的那一把疯狂之火成了千年罪过,而煮熟食物的那一把暖灶之火却成了世代传承的美好之缘。为了这一把火的无情,人们处心积虑地处处提防失火,却偏偏没有用尽心思去阻止那失控的一把大火烧掉满目青山。现在薪柴遍野又让我们重新陷入深深的忧虑,因为,只要少许没有烧烬的坑灰就可以将那些薪柴点燃。
初作于2013年7月14日 再修改于2014年6月21日 第三次修改于201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