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作家大多是用本名。彭云,李洪甫,刘安仁,李惊涛,陈武。报社编辑用笔名的,我猜出来的有这么几位:刘华勇的笔名是黄海歌吟,陈武的笔名是草乙,赵匡民的笔名是东方照,费咏春的笔名是易水寒。都是好笔名。黄海歌吟,有地域色彩。草乙,是陈武的“艺”名。照谐音赵,东方的,连云港的。易水寒,来自“风潇潇兮易水寒”,信手拈来,巧夺天工。来俊华图文并茂。但是,他还有一个笔名是“曲人”,我至今没有猜出这两字的寓意。以前,《连云港日报》上常见一个“东门青衿”的,估计是谈虹的笔名,有书卷气。(青衿是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大约是现在的“校服”吧。)可惜,现在难觅踪迹了。现在比较活跃的是“东篱芳菲”,不知道是谁的笔名。栾永久的笔名是“亦木”,玩的是拆字,和“言午”,“木易”,“木子”等等是一个路子,有点烂熟了,不如用“南木”新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栾字是上下结构。南木,南方有嘉木,那是诗啊,建议栾老师采纳之。
 
笔名好玩。但是,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现在是眼球经济,一个熟悉的名字好像知名商标一样,是可以吸引读者的。所以,一般的成名作家是不用第二个笔名的。王朔的名字就是一个金字招牌,稿费也牛,自称一字一元。贾平凹给南方某杂志写专栏,不管长短,一篇3000元。现在,连网络都在倡导实名制,笔名的市场更日见其萎缩。好像署个笔名便是不负责任,至少是游戏的成分较多一些。我发现,我最近因为使用了笔名,短文见报的机会明显减少了,即使见报了,也没有人知道是我写的,所以,常常有关心我的朋友问:最近怎么没有看到你的大作?最近,一家小报采纳了我的一篇短文,没有按照我投稿的要求,署我的笔名,“擅自”署了我的姓名,更加证明了笔名的“不可靠”,这是我们的笔名式微的关键所在。
 
20:17
20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