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可称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那么,斗拱又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关于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而斗拱的发展,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在汉代的明器陶楼和画像砖等文物中,可以看到有斗拱的出现。这一时期,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这一时期,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斗拱之间的间距加密。
繁复有序的斗拱,层层叠叠于精心描绘的栋梁之上,传送礼乐,寄托信仰,
让建筑充满生机,富有人情味。当你置身于斗拱之下时,总有到一种穿越古今的悸动,与千年前的古人一样,同处于这片蓝天之下。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