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象牙塔。它相对脱离世俗生活,超越社会现实需要,超然于特定政治、经济利益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自由思想空间,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认识现实、理性到引导现实,批判现实,创造现实。它与各种实体结盟,但并不成为其工具。人民通常认为,理论,知识分子以及大学和大学生需要从实际除非,与现实相结合。但是这个思路的正确性去依赖于它的对立面,即知识分子及其理论本身必须首先超越现实。
进入一所真正的大学,就会感受到浓厚的知识、思想、情调,人的心智会被潜移默化地调动和激发起来,只要由着兴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多年以后人民可能都淡忘了只有少数给以启迪的课、读的书、参与的活动,最是影响一生的。
只有大学才给人提供这种自由的生活。大学表示学生客居的寓所,表示获取问和资历的机构,而是每个人自觉融入并创造的家园。这个家园具有终身的意义,将来无论走到哪里,不管是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学者、教师,还是实业家、政治家,不论个人命运是平坦还是坎坷,是成功还是失败,人民都辉怀着一颗赤子之情,回到母校,追恋影响自己庸俗的那些记忆。
走出大学,面对社会生活,会有一个巨大的反差。梁濑溟先生描述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茫然无主的彷徨心理最为凄惨,最足同情。它们见识不足,志趣未定,进入这纷杂腐恶的这会,或烦闷苦恼,或厌世自弃。学校像泼水一般不闻不问,他们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经过现实的磨练,大多数人不久倒向现实一边,并由此认为大学生活太脱离现实,一旦完全认同于世俗社会的生活原则与价值取向,身上的大学文化气息就如同一层油漆一般脱落地干干净净。但是,心理深处被一种文化熏陶过的人,在剧烈的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揣息,他也能够保持进取的毅力和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寻找个种手段、技巧途径适应挑战,而不会从根本上放弃内心的信念。如果学校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给予多方鼓励,使他们感觉天壤间尚有精神上依托的师友,便不敢自堕。大学仍然如同神圣的教堂,大学同学如同兄弟,大学精神仍是内心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