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花了两个中午,看完了央视“撒贝宁时间”栏目连播的《挑战》,讲的是1984年9月在吉林辽源市发生的一起连环凶杀案的侦破过程,很过瘾。因为它基本上用了传统的分析推理、走访等侦查手段,几度陷入绝境,又几度峰回路转,艰难曲折,悬念连连。
“撒贝宁时间”是央视《今日说法》驻栏目下的一个主打子栏目,一般在周日中午播出,像这次双休日连续两天分上下集播出,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中午翻看以前的栏目视频,主持人撒贝宁娓娓道来的探案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但是,等所有积压的视频看完,总感到些许不足。因为其中80-90%的案子侦破基本上都靠两样东西——监控探头和DNA,似乎没了这两样东西,案件就无法侦破。其中有个别十几二十年的“历史积案”,由于当时的刑警有“先见之明”,保留了现场提取的生物检材,后来提取了DNA并通过全国联网比对,才查到了嫌疑人,使案件了结。
我很喜欢看探案的小说与电影。英国作家克里斯蒂太太塑造的波洛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作品中的探案故事,以推理的严密性、故事的曲折性和悬念的合理性,让人欲罢不能。相对来说,“撒贝宁时间”说的故事就差多了,因为技术成分多了,让人思考的东西少了。而今天看的《挑战》之所以还有看点,正是因为1984年时侦查手段还十分有限,监控探头、DNA技术等尚未使用,其中也未用到指纹识别,刑警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