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果然是和日本很近,其“思维习惯”与“创作方式”也果然就近。弄个世博会,主题歌与日本歌手的曲子雷同;弄个大学校庆,宣传片又和东京大学的雷同。上述两个都是“国家级”行为,大概也就代表了上海顶级文艺的基本水平,高等教育的基本层面,人文理想的基本方向。然而,什么基本玩意儿。
或许说“雷同”是有些冤屈了他们,世博会主题歌与冈本真夜的曲子比照,也就是95%——有说97%——左右的一致,毕竟还有3—5%的来路不明,不妨称为“创作”,这是不可忽视的。复旦与东京大学的宣传片比照,也只是在构思创意、叙事结构、画面场景、人物身份、拍摄手法、解说风格以及多处细节的一致或相似,但在拍摄时间、演员、地点、字幕以及背景音乐等处绝不相同,如何算是抄袭?
当拍摄之初,“主创”人员畅言,“像复旦这样的大学,能否避免以做文稿的方式做片子?我们想做一点突破,希望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复旦的各界人士能够包容这种尝试。”结果他们就“避免”了“文稿”,“突破”了“方式”,将片子做成了现在的样子。然而“各界人士”并不“包容”,一些指他们“补药碧莲”,一些劝他们“药店碧莲”,一些希望他们在“补药”与“药店”之间自己“长点碧莲”。于是他们便“舔着碧莲”咬牙回应,表示虽然很苦,但很喜欢的样子——“该宣传片是根据该校2005级毕业生乐娅菲的事迹改编而来,从机舱失速到她醒过来,从她飞翔梦的实现到回到机舱,都是一点点头脑风暴出来的,和东京大学的宣传片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