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卖国贼”有多可恨?看看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见图)的遭遇就可知道。 此君日前撰文称中国各地的二战纪念宣传都是以“宣仇”为基本目的,这种宣仇式纪念和宣传只会让参观者内心充满仇恨,并暗示“如果一个民族永远是内心充满了仇恨,那将非常可怕,会遭到全世界的憎恨”。
如若说这种观点还算平和的话,那么他的下面一句话则很难让中国民众接受。对于近期日本成立超党派议员联盟,要求中国各地“抗日战争纪念馆”撤下“反日”照片,葛红兵的回应是:“我愿意正面理解他们的行为,理解为是出于中日两国友好未来”。 葛红兵的这番话不仅刺耳,甚至于令人揪心。如若他是当面对民族主义情绪严重的民众表达观点,恐怕迎接他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会是一框子的臭鸡蛋。只可惜,网民们无法扔臭鸡蛋,只能在网络上大骂葛红兵是卖国贼,有人甚至言辞激烈、仿佛要食其肉饮其血而后快。 关于葛红兵是卖国贼的说法早已有之,这可能“得益”于他一贯以来的新锐的观点。例如,他在《葛红兵海外日记》中写到了日本在亚洲的实际影响力,认为简单的抵制日货、一味的仇恨敌视无助于中国的未来,建议国人以高贵成熟的态度去面对曾经的侵略者。
葛红兵在看待中日问题时,往往要求读者进行“理性地评价”。但很可惜,他低估了中国人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网络上如潮般的骂声就是最好的明证。 中国历史上素来不缺卖国贼,有人曾将其分为意识形态型、文化型、经济型以及比较型等,那么,葛红兵属于哪一类型呢?恐怕没有任何类型是适宜的。这里需要先弄清一个概念,即什么样的人才是卖国贼,以何为标准,是行动,是言语还是动机?显然,葛红兵坏就坏在一张“大嘴”上,说得不逢时。 为什么说“不逢时”呢?须知,如今的中国人对日本正处于愤怒时期,历史问题——包括二战道歉、钓鱼岛主权归属、教科书以及靖国神社等等,都是中日关系的敏感话题。中日虽然一衣带水,但近年来,围绕谁将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霸主,一直都是两国民族主义者关心的话题,也很容易激化彼此间的矛盾。 中日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迎来一段较为“友好”的时期,但1982年的“教科书事件”、1985年“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频频发生的“阁僚失言事件”等唤醒了国人对中日间历史问题的思考,并开始关注日本右翼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