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这一“新闻”的法新社记者因不识“Wuhan”为何物,误将其写作“黄”(Whuang),并当成了李李的姓写进了新闻,并且以讹传讹,在法国各大媒体上被引用。
 
在海外这些年间,我深深体会到西方媒体对中国新闻的报道和观察角度已经形成了习惯成自然的刻板印象,具体表现方式就是把中国当作异数,事事另眼相待。出于对中国文化陌生特别是对社会制度的误解,许多在其他国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到了中国就被西方媒体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比如西方国家出现失业、罢工、示威那是“自由民主”的体现,而中国个别地方出现下岗、请愿或上访那就是“社会动荡”,甚至是“中国崩溃”的先兆。前几年中国科学家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本是纯学术的考古研究,某些敏感的西方媒体却由此嗅出了“正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我还记得在一次国外的一次聚会上,一位法国学者忧心忡忡地和我谈起西藏,说是那里的现代化进程破坏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而另外一位美国学者则认定西藏与东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因而藏人必定感到失落而产生离心倾向。
听罢两位学者的“高论”,本想据理予以反驳,却又突然记起韩非子“以子之矛,攻己之盾”的古训,连忙把两个洋大人拉到一起,让他们自己先辩论一番再说吧。
不过,平心而论,我们也不必一味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我们华人自己有关。我们姑且不论这次两位中国博客以这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对西方媒体喊“狼来了”是否有失轻率,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在海外“走红”的华人小说常常以几十年前的文革时期甚至更早的旧中国为背景,有意无意地用非理性的情节和对人性的扭曲作为卖点。还有的电影作品虽然时代背景与政治无关,却用白描和夸张的手法凸现黄土地的贫瘠和落后的传统。这些文艺作品在国外颇有市场并且屡屡获奖,客观上强化和迎合了西方公众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