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百年来的封建教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单一价值观是形成内斗潜质的重要成因。春秋战国时期,斗争形式主要体现在谋国争位上,斗争的剧烈程度虽然不亚于任何时期,但斗争主要集中在上层人士中,人们内斗的潜质远不如后来的广泛与深入。那时的价值观倾向于多元化发展,王侯的价值与士大夫相若。齐宣王有一次召见名士颜躅,曾有过王贵、士贵的探讨,这就说明当时的价值观还不是权力至上。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国体让权力充分显示了优越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附加值足以让人们趋之若鹜,逐渐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读书高的核心是做官高,如果是读一辈子书没有做官,就会得到一个雅号“书呆子”。权位的金字塔下,众士熙熙,群雄攘攘,你争我夺,你死我活,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是形成内斗的成因之一。
 
        二是中国人普遍智商较高。曾有人做过调查,认定亚洲人智商最高,亚洲人中以中韩智商最高。人才学上有这样的规律,高智商的人组合在一起很难做出成绩,原因是他们往往用力方向不一,互相抵消了。最佳组合是多个层次、多种性格类型的人,可能更容易做出成绩。中国人智商普遍较高,在一起时往往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都有支配别人的意愿,常言说的“文人相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轻的实质是自重。人人都自重相轻,能不造成互相争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