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他们来之前,分配名单早已排好了,所以他们还没到公社,就有村民在公社门口候着了,就等着一睹有文化的家庭新成员的到来。从此,豆蔻年华的知青们就在劳村公社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汗水和青春,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苦过、乐过、哭过、笑过、激情过、沮丧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他们成长。
参加劳动,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1969年的11月,舒文浩被抽往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冬天的乌龙山风雪冰冻,“五七”战士们依旧坚持劳作。五个月之后,组织部重新分配职位,舒文浩又被调回了大同公社分管知识青年工作。第二年,就开始有大批的知识青年来到大同公社,这次除了建德城区的知识青年,大部分都来自杭州,最多的一次来了一百三四十个人,他们大多是杭州城建系统下属单位的子女。这批知青采取“厂社挂钩”的形式定向下放大同公社。而“厂社挂钩”就是城市里的一个工厂跟农村里的某一个公社,用现代的话说叫建立“伙伴关系”,那个厂的子弟都到那个公社去插队,这样的话,厂里也可以给农村人提供一些便利条件。
国家对于知青下乡的教育也是极为重视了,当时大同公社就有一位杭州市住建局的副局长常驻建德进行教育、指导工作。知青下乡也不再分散寄宿在农民家中,而是建立知青安置点。厂里派出专职干部管理知青的生产生活,以及与公社大队的沟通,使得知青上山下乡的活动更为顺利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