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聚落
最开始想修一个大房子,把东西全放进去,但是不行,有“文革”时的东西,有抗战时的东西,还有一些民俗的东西,我就郁闷,这个房子很大啊!我又比较其他博物馆,觉得博物馆建得庄严巍峨,实在是有点扯。我又想建三个房子,把三类东西分别放进去,但还是觉得不对。四川天府之国那么漂亮,能不能把景观、建筑和题材融合,让博物馆小型化?于是三个系列的博物馆变成了三八二十四个,加上还有一些题材要放进去,就形成了更多的博物馆。
有了这样的想法,理念就建立起来了:一定要多。让别人来看,不要看一个馆跑很远,像我在北京、上海,包括外国,跑很远看一个奥斯维辛,跑很远看一个诺曼底。在一起就好了,可以省时间。
那么,一个馆要建多大呢?小时候我觉得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是老师说的,大了看书才知道是科学。于是,我就很明确地按四十分钟的参观时间来建馆,保证新鲜感。我不建大博物馆,转四个小时,最后疲惫不堪。另外,不要把不同内容的文物放在一起,一定要细分,不要一幢大房子里边装许多东西,像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包括埃及的,中国的。当时这样做有道理,今天我再这样做,就没有道理了。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樊建川为什么没有把抗战系列、红色年代系列、民俗系列放在一起?其实这是生活常识。我们读书的时候,课程的安排都是分开的,数学完了语文,然后是美术、体育,没有一个学期全讲化学。为什么分开上课?就是转移兴趣。那么,观众看完川军抗战馆,换个题目看兵器馆,看完兵器馆,又换个题目看三寸金莲馆,看完三寸金莲馆后看红色瓷器馆……我想让观众一直保持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