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口述历史在各地兴起,不少机构和个人都以这种鲜活的方式留下对岁月的见证。而在公益领域,一提到口述历史,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指向崔永元和他的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2002年,作为个人,崔永元开始口述工作的搜集工作;2013年,他发起的永源公益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口述历史资料收集成为了基金会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
2014年年底,永源公益基金会开始着眼未来,培养口述历史“重担”的未来肩负者——一个名为“家·春秋”的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由此诞生,鼓励高校学生利用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的方法记录故事,培养他们从身边抢救历史记忆的意识。
到今年,该计划的第三届已经开启,于是也有了文章开头的第二届颁奖仪式。除了大学生,青年导演和普通人也是该计划鼓励的对象。
这些参与者纷纷回到故乡,倾听长辈叙述,从中缅边境到新疆大巴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触碰的主题也越来越深刻,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到历史教训的铭记,都被囊括进他们的镜头。
但在这些获奖年轻人的镜头背后,口述历史的记录却不仅仅是支起摄像机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为采访绞尽脑汁
年逾八旬的王敏清面对镜头做了一上午的讲述,吃过午饭后正在休息。老人的身份是邓小平生前的保健医生。室内光线昏暗,局促狭小的卫生间亮着灯,已经变成工作室。助手小杨把电脑放在凳子上查找资料,另一位制片的电脑堆在洗漱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