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举人是个最重要的门槛。考上考不上,干系重大——说白了吧,考上就是富翁加处级干部,考不上就是穷人。
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秒杀现在任何考试,那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三年一考,一个省才录取几十个人,比考清华还难。
考试的程序是这样的——朝廷派两名大学问家改卷子,改完直接公布成绩,省里都不当家。
明朝中期,湖南省某次举人考试,朝廷派过来两个大学问家担任正副主考,负责改卷子。正主考叫冯翰林,副主考叫李翰林。
翰林是啥?相当于院士吧!
这冯翰林年纪大,处事善良,相信善有善报;而李翰林年轻,对善恶有报的说法,嗤之以鼻。
副主考李翰林,就准备捉弄一下主考冯翰林。
一份奇异试卷,丢了就有声音
一份试卷,百般思索,丢下就有奇异现象
改卷子的时候,这主考冯翰林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认真阅卷——能考上的,他都把卷子放在桌面上;凡是考不上的,他都把试卷丢在桌子下。
可是,有一个叫王春福的考生,让这冯翰林作了大难了。
从这份试卷来看,你说能考上吧,的确太勉强;你说考不上吧,丢了又有点可惜——按现在话说,这考生的卷子在59分到61分之间,你说他及格吧,够呛;你说他不及格吧,又有点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