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慧慧跟我说,她小时候母亲跟个做生意的人跑了。她与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永远是困窘的,有时甚至穷得揭不开锅。上学时,她从不敢跟父亲要钱买本子和笔,总是捡同学扔的旧本子用。父亲还总让她去借钱,说小孩去借钱,别人会同情她。10岁那年春节,家里连米都没有了,她又出去借钱。可是去了好多家,谁都不愿意再借给她了,父亲哭了,她也哭了。自从那时起,慧慧就忘不了那些鄙夷的眼神。她觉得,有钱才有尊严,没钱就没志气。只有看着自己的钱一点点多起来,她心里才觉得踏实,才感到快乐。而每次花钱时,她心里就会非常不安,甚至恐慌。对于慧慧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帮助她呢?
李老师点评:
人对待钱有两种态度,花出去换来享受,攒起来储备安全感。对很多人来说,挣钱是为了有钱花,通过花钱过上更好的生活,适当存一部分也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在适当的时候再把它花出去,享受和安全感两者兼顾。如果一个人攒钱的乐趣大于花钱的乐趣,该花,有条件花的钱舍不得花,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抠门,是有“病”。
这“病”多数与早年“穷孩子”的生活经历有关。“穷孩子”吃尽人间白眼,受尽人间凄凉。他们会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没钱,滋生只有有钱才不会受苦,才不会被人看不起的认知。基于这种认知,他们会想尽办法赚钱,但赚来钱后却舍不得花,靠攒钱来获得安全感,安全感成了赚钱的唯一动力,长期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根植于潜意识中,延伸至成年以后,并试图影响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