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马未都所说的“那个年代你在街上碰到一朋友要是不聊两句文学简直就没法见人”,感谢那个文学为大的“黄金时代”,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个“足本”的文学青年,就是我的堂叔。因为这个堂叔很瘦,所以我从小就叫他瘦子叔。瘦子叔年轻时候的偶像大概是鲁迅,他在醉心文学之余曾经自学医术,想要在老家做个赤脚医生,可是因为本村和邻村各有一个老医生,所以他的“悬壶”之路并不怎么顺利,后来只能放弃了。我在他那里读到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书信集,满纸的你侬我侬呢喃细语,叫人看了只是脸红害羞,并不觉得有什么营养。另外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亲爱提奥》,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书里的外国人到底是谁,只是无端地觉得感动,并且印象深刻。
除了这三位供货商,我最集中攻读课外书还是在学校外面的租书铺里。
中学时校门口有一家小杂货店,门面并不大,破破烂烂一个长柜台,摆着些日用杂货、毛巾拖鞋、白糖果脯等掩人耳目,胖胖的老板娘长年打着瞌睡也不怎么理人。像我们这样的熟客们一般都目不斜视长驱直入穿过门面房往里走,里面是老板家的住房,通道口有一个往下的楼梯,顺梯而下便是我们的洞天福地——地下书屋。
书屋只有十来平米,为防家长和老师来找麻烦,都是“会员”口口相传才能得入宝山。屋里堆着各种言情武侠,五毛钱可以看上一天,饿了可以由老板娘到旁边的小吃店代买一碗米粉过来,全无后顾之忧。在那样信息闭塞的小乡镇学校里寄宿,读不到报纸看不到电视,那个年代还没有网吧,男生们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录像厅和游戏厅,我们女生只好与地下书屋里的言情小说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