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结婚前在你二伯盖房子或家里有事时可是没少帮忙,到了你爸有困难时可倒是算得很清楚啊”。
母亲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她从不怕吃苦,苦难也并没有和父亲的结婚而逐渐结束,而是更加艰辛的开始。外公外婆在母亲很小时便已过世,母亲是家里面最小的,头上还有两个舅舅和两个姨妈,母亲是被两个舅舅拉扯大的,两位舅舅为了一点口粮从早忙到晚,母亲8岁时便挥着杆子赶着鸭子满田野地跑,天黑时再回来给家里面做饭。大姨妈早早就嫁了人,并没有对母亲照顾到多少,二姨妈是个性情乖张的人,凡事总要计较,生怕活比母亲干的多了,所以母亲并没有得到她多少呵护。两位舅舅对母亲倒是爱护有加,到了年龄便把母亲送了去读书,并没有顾及家里面因此少了一个劳动力。他们没有读书,但也不愿意让母亲变成文盲。母亲就这样在劳碌中读到高二毕业。
当时高考并没有恢复,母亲高中毕业就回家待着了。转眼就进入了80年代,母亲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两位舅舅托人介绍了几位,条件倒是不错,有当老师的,家里做生意的,母亲并没有同意,原因是几位仁君没有达到她的审美标准。然后在一次赶集中母亲遇到了父亲,他们在高中就已经认识,母亲说起她的烦心事,向来严肃的父亲不禁打趣一句:“要不我给你介绍一位,人好看又聪明”。母亲问道是谁,父亲笑着说:“我啊”。这本是一句玩笑话,父亲也不抱这个指望。囿于其政治成份,父亲尽管已将近而立之年,依然没有找到对象。父亲一家被定性为富农家庭,当时文革余波未平,在政治意识形态还比较浓厚的农村,就算条件再差的姑娘也不愿意嫁给这样的家庭,以免遭到牵连。在这动荡的十年当中,爷爷经受不住煎熬而服药自杀,奶奶尽管早已另嫁他人,但还是受到牵连,游街示众自然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