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我的记忆中,却是另一种情景。当我在鄱阳湖的一条船上,其时正是中秋之夜。除了船家夫妇,我一个人搭乘这条船,前往南昌,目的地是远在东北的长春。此行的心情十分复杂,谈不上高兴,只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当晚就停宿在赣江边上,江涛整夜拍打着船体,啪啪作响,月亮挂在远处的江面上,四周一片暮色苍茫,死一般的寂静,一种天涯漂泊之感使我突然想起《枫桥夜泊》的诗句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只是少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也许是我独自一人最深刻的体验了 。我记得那次出行好像是去长春求学,高考失利之后,几经周折,一个人去了东北。但我觉得自己始终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多少年了,至今不能释怀。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刻意隐瞒自己的求学经历,不愿提及。于是,在工作之余,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转向书本,转向文字,转向那夜半时分梦呓般的喃喃自语。
记得有位文友曾对我说,与文字为伴的大多是内心孤独的人,她说的也许是对的。在闲暇时,一部《红楼梦》,我可以一遍、两遍、三遍的翻阅,用心的阅读,细细的体会,完全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们可能并不孤独。曹雪芹也许是寂寞的,没有多少人能体会他内心的痛楚,以至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仅从文字表面,我们难以进入曹雪芹的内心世界,只知道他“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困境中于悼红轩内披阅十载,増删五次。要不是第一回的自述,我们也许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他的社会经历、家族变故、生活窘境……有时我想生活是残酷的,也是慷慨的,它给予我们的小说家如此的折磨和摔打,同时也给予世态炎凉、人生百态的复杂生活体验。曹雪芹的一个人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感慨,是如此的痛苦、无奈,是如此的目光犀利;是振聋发聩的呐喊和血泪控诉,也是他所处时代即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号角,在它灭亡之前的两百多年就已吹响。相比曹雪芹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值一提。